谁怜越女颜如玉下一句(颜如玉的上半句)
大家好,关于谁怜越女颜如玉下一句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颜如玉的上半句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洛阳女儿行
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①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珠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②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沙。
注释
①才可:唐人口语,恰好的意思。
②越女: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
名家点评
非不绮丽,非不博大,而采色自然,不由雕绘,此四子所以远逊也。(邢昉)
通篇写尽娇贵之态。(黄周星)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居于洛阳生活期间。诗题取自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中的“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诗人在这里用“洛阳女儿”来概指当时的贵族女子。全诗描写了贵族女子及其权贵夫婿骄奢淫逸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浮华背后所隐藏的腐化真相。其中,“季伦”指晋代富豪石崇,是骄奢的典型;“赵李”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汉武帝宠姬李夫人,代指皇亲贵戚。最后两句利用转折,以容颜如玉的越女在江头浣纱作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凸显主题,使前面的华丽描绘一下子变为对贵族生活乃至社会不公的冷峻批判。“贫家越女”与“洛阳女儿”由于出身不同,过着天差地别的生活。诗人通过对这两个女子生活境况的对比,揭露了社会上贫富悬殊的现实,寄托了寒门志士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王维的诗多以隐逸题材为主,此类批判现实的作品极为少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谁怜越女颜如玉下一句是什么
谁怜越女颜如玉下一句是贫贱江头自浣纱。这句话出自于《洛阳女儿行》,这首诗的全部内容如下: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洛阳女儿行》赏析。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从“洛阳女儿对门居”到“日夜经过赵李家”到为第一部分,构成了这首诗的主体,塑造了因遇而骤得富贵的“洛阳女儿”这一艺术形象。开头两句对“洛阳女儿”略作介绍。以冷语发端,自含鄙夷之意。下面两句说她的丈夫骑着宝玉络头、毛色青白相间的高头大马,她的侍女为她献上满盈金盘的鲤鱼片。一为侧笔映衬,二为正面描写,一虚一买,“洛阳女儿”的身价和地位显示出来了。一个普通的小家女子,朝夕之间竟身价百倍,原因就是嫁给了一位颇有身份的“良人”。遇者则贵、不遇者则贩的人生感慨,暗暗含在其中。
谁怜越女颜如玉下一句 洛阳女儿行原文
1、谁怜越女颜如玉下一句:贫贱江头自浣纱。
2、原文:
《洛阳女儿行》
【作者】王维【朝代】唐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谁怜越女颜如玉下句是什么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出自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全诗是: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关于谁怜越女颜如玉下一句和颜如玉的上半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