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杜甫草堂景点介绍(梓州杜甫草堂景区)
杜甫草堂的来历是什么
1、杜甫为唐代著名诗人,草堂是他在经历“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暂居之地,地方位于成都西郊,环境优美,位于浣花溪畔,因此深得杜甫心意。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阅读。
2、当时杜甫所建的茅草屋早已随风雨刮打被毁坏了,如今后人为了纪念这段杜甫便在此地修建草堂。
3、且说杜甫草堂的来历,它本是一间破草屋,刮风下雨之时便会屋漏溼床,难以入眠。当时逢“安史之乱”,唐肃宗得以回长安,杜甫为朝内大臣排挤诬陷,引得唐肃宗怒将其外调,于是杜甫深感抱负实现无望,百姓深受战役苦难,也遭受这官吏的剥削,遂对从仕失望至极,愤而离职。
4、杜甫与家人便四处漂泊,生活极其困苦,后至成都,幸得友人帮助,生活方过得算是安稳,不再流离失所。而且成都景色迷人,长期在战乱中度日的杜甫深感此为世外桃源,遂便决定在此定居,只是家境贫穷,幸得亲友帮助能够建起一座茅草屋。于是杜甫选择在了浣花溪边,依水而居,还向当地社会名流要来众多花草树木,悉心栽培,虽屋简却别有雅致。
5、一间茅草屋丝毫掩盖不了杜甫的才气,在这里的几年时光,杜甫创作诗歌有两三百首,广为流传,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著名诗歌。
6、而后人为了纪念杜甫便在此建立了一座美丽的园林,也成为了杜甫草堂博物馆,介绍杜甫生平和成就。
7、杜甫草堂现如今有两个,一个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另一个也在四川省,不过是在绵阳市。而今作为四川省重点旅游开发专案,更为广泛接受的是位于四川绵阳三台县的三台杜甫草堂。被称之为是四川省第二大杜甫纪念堂,当然排在第一的是成都杜甫草堂,但是知名度却远及成都杜甫草堂。下面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绵阳三台杜甫草堂。
8、三台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县城西边的牛头山上,是三台县城牛头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伟大著名爱国史诗级别的诗人杜甫先生的纪念遗址,整个草堂里面亭台楼阁,风景如画,十分注重生态建设和园艺建设,在不破坏原本草堂的基础上增添了很多景致,并注明了杜甫生平的简介,另外还有杜甫先生在三台县的生平事迹和诗歌著作展览,可为打造了一个精致独特的草堂。整个草堂是建在原来明代的工部草堂的遗址上的,并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做了重建,整个一复古园林,更广泛吸引游客。
9、另外,坐落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已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博物馆型别的草堂,是国家为了纪念被称之为“诗圣”的伟大历史诗人杜甫先生而修建的博物馆,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因此处杜甫草堂所在位置,又被称之为浣花草堂。但历史上的杜甫草堂在杜甫离任成都之后就已经不复存在了。据历史记载,五代时期诗人韦庄重寻得杜甫草堂遗址,而后重新修建,而后,历经数朝杜甫草堂均被多次修复,从而储存至今并最终被建作纪念性博物馆,并成为如今历史文化圣地和著名旅游景点。
10、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所写之诗衔接了盛唐至中唐的过度时期,从他个人经历乃至国家大义无一不体现出杜甫对人生抱负的变化和一颗忠君忧国的执念。杜甫所写之诗包含着生动的形象和热切的情怀,更有担忧的愁绪,展现了这个过渡时期的重大的变化。
11、杜甫因此被称为是诗圣,和李白合称为“李杜”,而他所写之诗更是给后人还有留下深远的影响,因此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对战乱中的百姓尤其同情,一直对黑暗腐朽的政治风气给予批判,他甚至愿意为了改变这个现象而牺牲自己,故其诗一直贯通忧国忧民的主线,可见其伟大之处。
12、杜甫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很是热爱,他前期所作之诗皆是他伟大的抱负和对大好河山的描绘,他十分嫉恶如仇,热爱人民,所以他诗歌的穿凿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13、唐代著名诗人对杜甫的评价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虽然杜甫在他生前并未受到很大的重视,其诗也未得到很好的推广,但是他却在后世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在诗坛上有一定的地位,也因此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风格。
14、鲁迅对杜甫的评价是“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可见杜甫所影响的程度之深,在我国历史上村存留的影响之大。
三台杜甫草堂的景观
1、草堂不远,就在城西的牛头山上。去时正值仲春时节,雨后初晴,远远望去,整个牛头山苍翠欲滴,充满一派生机。登山之路是一条石阶小道,弯弯曲曲依山势而上,道旁不时可见一丛杜鹃或几枝山茶,偶有鸟鸣其间,漫步这幽静的山林,使人顿感神清气爽。据说,早先这山上有一处古寺为此方胜景,当年杜甫登临时,曾挥毫写有“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的诗句,如此清丽而闲适的句子,这在一生饱受忧患和磨难的诗人笔下是不多的,可见宜人的景色也使诗人暂时忘却了内心的苦痛。
2、牛头山不高,不一会儿已来到草堂门前。与车水马龙的成都浣花草堂相比,有几分寂寥的梓州草堂倒显得更有韵味。走进虚掩着的大门,便是草堂前院,这里绿竹小径环合,亭台回廊勾连,小巧而典雅的莲池旁,建有杜甫生平纪念馆。来到这里,时光仿佛又回到久远……眼前,浮现出一幅战火连绵,生灵涂炭,人民颠沛,哀鸿遍野的“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生活图画。公元762年,弃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战乱,无奈之下的诗人只好从西川节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东川节度使治所的梓州。“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他寄人篱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虽然梓州一带有众多的名胜和美好山川可供游历,但诗人感触最深的还是世上疮痍和民间疾苦。“五年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杜甫在梓州前后共生活了一年零八个月,留下了近150首诗作,其中包括被后世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些诗篇作为现存1400多首杜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叙事抒情、思乡怀友、伤时忧国,都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这些诗篇,也形象地记录了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古人曰: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得失。杜甫留给我们的是一段可鉴的“诗史”。
3、步出草堂,回首但见大门两旁有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手书的一副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对联道出了后世人对这位千古诗圣的高度评价和崇敬。草堂门外,又络绎来了一些前往参观的人,他们也许是去领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刻,也许是去倾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虽然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代圣哲走了,但他留下的诗史般的华章却永远光耀后世。如今从牛头山往下看,昔日破旧的梓州早已变成了一座繁荣而美丽的县城,望着往来不断的车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一千多年前那段动荡和流亡的历史对杜甫来说是不幸的,然而对于梓州来说又是有幸的,毕竟,这里曾生活过一位值得我们民族永远纪念的人。
三台杜甫草堂简介
1、三台杜甫草堂是继成都杜甫草堂之后的四川第二大杜甫纪念堂。坐落在三台县城西牛头山上,是三台最大的公园牛头山公园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草堂内亭台楼榭,花团锦簇,佳木林立,风景迷人,内有杜甫生平介绍,杜甫在三台期间的事迹及名篇佳作展览,名人字画等。
2、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梓州(治地今三台县城)1年另8个月,写下了包括不少名篇的100余首诗。杜甫寓居梓州的草堂及后人修建的草堂寺、工部祠等早已不存,1987年依杜甫多次登牛头山咏吟故事,在县城西郊梓州公园牛头山顶明代工部草堂遗址重建的“梓州杜甫草堂”,系殿堂与园林相结合的仿古建筑群,为县城最大的旅游景点。
3、杜甫雕像据史载,公元762年,弃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战乱,无奈之下的诗人只好从西川节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东川节度使治所的梓州。"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他寄人篱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
4、如今的草堂是在明代所建工部草堂遗址上,于八十年代重建的仿古园林建筑群。草堂内诗圣生平馆,中院宏伟的诗史堂,花木扶疏的后院。暖融融的春阳下,几树海棠开得正艳,火焰般的花朵给清静的小院平添了几分亮色。碧绿的荷池中伫立着一尊杜甫的全身塑像,诗人抚袖昂首,满含忧患的双眼遥望着远方。这情景使你想起那令人不堪回首的一幕:公元770年冬的一天,杜甫在离开四川后,终因病痛缠身,穷困潦倒而客死于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上。"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于诗人来说,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