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理想扩大

贵德县河阴镇(贵德县概况)

贵德县河阴镇(贵德县概况)

青海省贵德县古城墙

贵德旧为吐蕃地,早在西秦灭凉后不久,吐谷浑占领此地,首领阿豹就始筑浇河城。元代至元年间置贵德州,再次筑城,后废。明洪武三年,征西将军邓愈开赴其地,七年,委河州左卫指挥修筑土城。八年,设守御千户所,至十二年土城告竣,万历十八年增修。

据贵德县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贵德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万历十八年增修,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城墙内的明清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又经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扩建重修,形成今日之规模,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

贵德古城呈正方形,南北二城门外皆有瓮城。南瓮城门东向,北瓮城门西向,均为明后期筑成。南瓮城内有坐南向北的关帝庙,雕梁画栋,檐下用木栅栏护围。南门顶建有城楼,在清同治六年变乱中被焚,后修复,上下两层。

据当地史料记载,大约在民国初期古城北门瓮城失修,因为雨水过多,造成城墙多处塌陷,危及北城门及北门顶真武殿。民国18年,时任国民政府县长的姚钧在地方捐助下重新修复,并亲笔书定“太平门”木刻匾额。目前南城门上的砖刻“天启门”、瓮城门上有砖刻“河阴重镇”横匾依旧保存完好。

据当地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在城内街市南北向的有南门街、北门街(后称王家街)、仓门街、北向街共4条。以今南北街为界,当时东侧有何家街(后改为兴文卷)、衙门街等。

昔日繁华

据了解,贵德城里的街巷大概是从明清时代逐步行成的。除了官方衙署仓库、武场、社校外还有寺庙、祠观和部分商贸店铺、民居院落。据当地史志记载,在清同治前后,这些官方建筑、宗教建筑和民间建筑的面积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左右。

鼓楼街,名称来历不祥,后称田家街。当地史料记载,清同治时有田姓一户居住,后家道败落。

寺门街(后称蒋家街),此街北边原有清真寺,寺门南向,因此而得名。同治六年。寺院被焚毁于战火。据贵德县文化局负责人介绍,1939年,时任贵德县县长的吴世瑾在此开办造纸厂,用狼毒根、马蔺草作原料,制造草麻纸,在远近颇有名气。

法院街在过去并没有街名,清代儒学训导署在这条街上,民国34年设立地方法院后就有了今天的名称。据《贵德史话》记载:此街居民赵姓一户,祖籍秦州礼店(甘肃陇西县一带)。祖先赵鉴,明洪武时期赠武略将军,官至副千户,辖贵德东山赵家沟。城内建将军府(已故赵冠华住宅处),门巷前有木牌坊,至1949年前后尚存。明洪武27年,皇帝加封表彰,有黄缎绣青龙边的“浩敕”,原赵氏光祖保存,后被青海省档案馆收藏。

关于赵鉴本人事迹,《西宁府新志》记载:“赵鉴,贵德人,本秦州籍,洪武十九年,以镇抚剿野麻谷贼番,亲提兵至界察形势。密林内番贼猝至,迎敌身著数矢,仍力疾战,右胁又伤,为贼所执,不屈,遂遇害。事闻,赠忠显将军,世袭千户,子镛袭。”据《贵德县志》记载,赵氏对赵家沟八庄辖地的治制沿袭至民国时期,该地居民每年向将军府纳粮应差。

古城遗存

贵德古城内,从明初至清乾隆十二年(1746)繁华热闹了一个时期,以后商业贸易市场逐渐移到了城外。城外街面上商号店铺相连,旅店摊贩栉比。据《贵德史话》记载:被称作“贵德王”的马元海初到时贵德孓然一身,寄居在郭拉村祁之灿(清朝贡生)之家,但数十年之后马元海先后大兴土木修建了郭拉公馆、石家糟“熙圆”、河西格尔加“花亭”等私邸,还在今高红崖、新街、多哇、尖扎康杨等地修了简易的公馆。在城外街面上马元海占地修建的砖木结构三面两层楼房30余间,大门顶有其秘书王翼天书写的“本固枝荣”的匾额。

贵德历史上最繁荣的街市莫过于东街,这条街起自北关药王楼,经东栅门直通黄河滴水崖渡口。卫门街在明末还有蒙古人居住,故有达子街名称,并有把总、照磨署。东城墙根有小校场,占地40余亩。同治六年毁于兵火,后有韩氏一门居住(已迁居西宁)。街口有水渠口,称韩家坝,是城中分水口,今人不知韩家,但知韩家坝。

韩家两代敕封“文林郎’的有韩镇三、韩家明,贡生韩家声特授合水训导。庠生韩家起,凛生韩家鉴。韩家明之子韩树义、孙韩博,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父子同科荣中举人。韩家门楣上有“父子同科”匾额直挂到民国后期。韩家后人多有成才者,出了好多大学生,有多人考入的还是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名牌大学,因此韩家在当地有“大学生摇篮”的美称。

玉皇古阁

文庙和玉皇阁是现存明清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这处古建筑群位于贵德县河阴镇,史料记载,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为巩固统治,教化民风,保佑“皇图永固,时岁享昌”,乃“恭择城中场地,创修玉皇圣阁”,历时四年峻工。至清道光十七(1837)年,玉皇阁重建、扩建工程告峻。清同治六年,玉皇阁毁于战火,现存古建筑群是光绪年间依次重建。该建筑群占地面积61亩,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是一处庙观相互毗邻,集儒、道、佛为一体,摒弃门户之见,并存相依,布局独特的古建筑精品。整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形式,单体建筑以甘肃、青海两地传统特色为主,富丽堂皇,布局国内罕见,极具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玉皇阁是贵德标志性的建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本地人,玉皇阁是骄傲,它在青海类似的建筑中数第一呢。对于外地人来说,知道贵德的人一般都知道玉皇阁,到了贵德就必到玉皇阁。

玉皇阁是建筑在土筑砖包、高9.9米台地上的三层歇山顶式阁楼,坐北朝南,阁高15.6米,总高25.5米。阁楼斗拱衬托,雕梁画柱。屋脊楼空砖雕饰以龙兽,四竖脊殿角飞起,下挂风铃。踏上32级砖砌台阶,便来到阁楼第一层屏风式门前,两侧花墙下砖墙各以三条砖雕花草图案装饰,浮雕刀法细腻精确,线条流畅。

玉皇阁初名万寿观,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清道光十一年增修,同治六年毁于兵燹,民国二年重修。它前有文庙,东有关岳庙,西有城隍庙,整个建筑布局紧凑,中心突出,合起来凸显出它的宏大气魄和精巧华丽。

玉皇阁古建筑群坐落在县城北大街北端。玉皇阁的第一道门是文庙前的棂星门。这是一座虎殿顶牌楼,三开间,中间宽而两边间略窄。门楣牌匾上“腾蛟起凤”4个大字苍劲有力,神采飞扬。进棂星门,走下数级石阶,就来到了文庙前院。院中间是一座装有雕花护栏的水泥拱桥,建在椭圆形水池——泮池上。贵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泮池,原为学宫前的水池,是当年文人墨客们饮酒赋诗、赏月抒怀的地方,一般都建在有文庙的地方。

河阴镇的历史

公元前60年,西汉在此设河关县;唐仪凤年间,设积石军,此后曾几度为吐蕃属地。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设贵德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贵德为归德,明洪武八年,改归德州为归德守御干户所,隶属临洮府河州卫;清乾隆三年(1738年),归德改隶属西宁府管辖;乾隆二十六年,复改归德为贵德;乾隆五十七年,置贵德厅。民国2年,改厅为县。1949年9月18日,贵德县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府设在河阴。

在六百多年前,河阴已有了“城”的规模和气度。明洪武八年,河阴就已开始筑城;乾隆十三年,在城外设关厢;民国19年,设义君、诚正、协和三镇,民国27年,三镇合并,易名河阴镇。1959年,改为河阴公社,25年之后的1984年,撤社建镇。

河阴镇有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社火是群众性的大型娱乐活动,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开路灯、龙灯、杨林、狮子、旱般、拉花姐、八大光棍、眉户戏等。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是民间演社火的日子,为春节增添热闹的气氛。

贵德县的行政区划

2000年,贵德县辖1镇、7乡。其中各乡镇:河阴镇、河东乡、河西乡、东沟乡、新街乡、尕让乡、罗汉堂乡、常牧乡。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复:撤销河西乡,设立河西镇。2001年底,贵德县辖4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4个居委会、113个村(牧)委会。

2005年5月26日,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贵德县撤销罗汉堂乡,建立拉西瓦镇,镇政府驻地整体搬迁至曲卜藏村拉果口地区,镇区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镇管村体制。6月29日,正式撤乡建镇。

2005年,贵德县辖3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河阴镇、河西镇、拉西瓦镇、河东乡、东沟乡、新街回族乡、尕让乡、常牧乡。

2006年8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海南州将原有的40个乡镇调整为36个乡镇,其中:撤销贵德县常牧、东沟两乡,合并设立常牧镇,镇政府设在原东沟乡政府驻地周屯,实行镇管村体制。

截止2013年,贵德县辖河阴、河西、拉西瓦、常牧及河东、尕让、新街4镇3乡,119个村和4个社区。乡镇名称政府驻地主要辖区河阴镇驻南大街辖4个社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11个村(牧)(城东、城西、城北、城关、郭拉、邓家、童家、西家嘴、大史家、张家沟、红柳滩)。河西镇驻格尔加辖26个村(牧)(上刘屯、下刘屯、下马家、格尔加、瓦家、多勒仓、加洛苏合、拉芨盖、才塘、红岩、下排、温泉、贡拜、大户、多哇、山坪、北房、木干、本科、加莫河滩、加莫台、贺尔加、江仓麻、西山湾、山坪园艺场、甘家)。常牧镇驻周屯辖22个村(牧)(高红崖、新建坪、斜马浪、加卜查、却加、上兰角、下兰角、色尔加、卷木、梅加、浪查、周屯、苟后扎、豆后漏、兰角新村、上岗查、下岗查、都秀、拉德、切扎、吾隆、干果羊)。拉西瓦镇驻曲卜藏辖10个村(牧)(尼那、昨那、多拉、曲卜藏、罗汉堂、豆后浪、叶后浪、曲乃海、仍果、尼那新村)。河东乡驻马家西辖13个村(牧)(太平、王屯、下罗家、周家、麻巴、杨家、保宁、哇里、贡巴、查达、仁若阿什贡、马家血、边都)。尕让乡驻尕让辖22个村(牧)(阿什贡、阿言麦、查曲囊、亦石杂、松巴、扎力毛、业隆、关加、大滩、尕让、洛乙海、东果堂、席芨滩、三角浪、亦杂石、大磨、者麻囊、千户、俄加、二连、黄河滩、希望台)。新街回族乡驻新街辖9个村(牧)(藏盖、鱼山、陆切、麻吾、上卡力岗、下卡力岗、老虎口、尕麻堂、新街)。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