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解答

冬小麦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冬小麦的管理全过程)

冬小麦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冬小麦的管理全过程)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冬小麦的种植和管理技术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冬小麦的种植和管理技术的知识,包括冬小麦的管理全过程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小麦冬季管理及补救种植技术是什么

应该选择产量高,品质优小麦品种。

近年来,地区深秋气温高,多数农户种植了寒露小麦。根据早播晚播,严格控制种子量。适时播种,秋分-寒露,每亩带籽二十公斤。单株养分面积充足,冬蘖多,土段养分充足,容易形成壮苗。壮苗至少能形成2个穗。如果提早播种,幼苗容易生长,应及时控制,避免冬前拔起小麦,减少冻害。晚播小麦,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适当施用少量种肥,每亩施磷酸二铵,可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增强分蘖力,有利于分蘖节储存更多养分,增强抗寒能力。

根据麦苗生长情况加强管理,使弱苗转化为壮苗。弱苗根系吸肥能力差,生长缓慢,需在根外施肥,可喷施华富植物生长促进剂十磷酸二氢钾。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麦苗分蘖节受冻,便于形成高分蘖。小麦冬季碾压的目的是压实麦田的冻土裂缝,防止麦苗根系受冻,减少死苗的发生。

小麦在冬季放牧会使小麦产量大幅度下降,原因是:放牧后,植株绿化面积大幅度减少,生产积累的养分明显减少,穗分化开始晚,成熟期推迟,穗少,穗小,粒少,粒轻。放牧还会对小麦幼苗造成机械伤害,加速水分的蒸腾,同时降低分蘖节覆盖程度,加重冻害的发生。

补充知识:如何补救错过的小麦种植季节

(1)七九法:从“冬至”当天开始,将冬小麦种子浸泡在井水中,第二天一早取出,在低温的环境下阴干,每九天一次,共七次。

(2)闷麦法:将发芽的冬小麦种子闷在坛子里,放在低温的环境中持续一个月。

经过以上两种方法处理的冬小麦种子,可以像春小麦一样在春季播种,也可以正常开花结果。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施肥

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施肥主要包括整地施肥、播种种植、补充光照与病害防治等。

小麦在播种前需要进行整地施肥处理,首先需要挑选靠近水源、排灌方便,营养丰富的田地作为栽种场所,然后需要使用机器或者耕牛对田地翻新,并向其中添加无机肥,提高土壤的含肥量。

在整地施肥后,就可以对小麦种子进行播种种植。选择颗粒饱满、未遭受病虫害的种子,并将其浸泡在氯化钙溶液中,然后将种子与矮壮素粉剂搅拌均匀后,使用塑料膜覆盖四小时,然后将小麦种子均匀的播撒在土壤中。

小麦在生长的过程中,对光照的需求较大,所以在养护小麦的过程中,需要为其提供全天的日照,让植株可以正常的进行光合作用,生长的更加茁壮。

在养护小麦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措施为其防治病害。需要定期为小麦去除杂草,也可以定期为小麦喷洒百菌清溶液,消灭植株上的细菌,让小麦可以健康地生长。

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数量和比例是不同的。小麦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在出苗到拔节(经越冬期和返青期)阶段,吸收氮占总氮量的40%左右;二是在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收氮占总氮量的30-40%,在开花以后仍有少量吸收。

小麦对磷、钾的吸收,在分蘖期吸收量约占总吸收量的30%,拔节以后吸收率急剧增长。磷的吸收以孕穗到成熟期最多,约占总吸收量的40%。钾的吸收以拔节到孕穗、开花期为最多,占总吸收量的60%左右,到开花时对钾的吸收已达最大量。因此,在小麦苗期,应有适量的氮素营养和一定的磷、钾肥,促使幼苗早分蘖、早发根,培育壮苗。

冬小麦如何种植

俗话说“小麦三分种七分管,管理是关键,关键在冬前”,许多朋友对冬前管理都存在一定的疏漏,认为苗期只要出好苗就可以了。其实,冬前管理是否到位,对小麦的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这一时期是每亩穗数多少的决定时期。那么,如何管理才能确保小麦顺利越冬和形成壮苗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小麦冬前和冬季的量化管理。

小麦从播种至初春返青,按照其生长特点,可分为两个阶段:冬前生长发育阶段和冬季生长发育阶段。

我们将出苗至越冬前这一段时间称之为冬前生长发育阶段,从10月上旬开始至12月中下旬,需要2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一时间的生长以营养生长为主。

小麦在播种后,一般经过一个星期左右即可出苗,播后20天左右小麦开始分蘖,在11月上旬左右进入分蘖盛期,直到越冬开始。分蘖数量决定了每亩的穗数,一般来说,越冬前小麦分蘖的数量占到了总分蘖量的80%左右,而翌年春天分蘖量仅占总分蘖量的20%左右。

小麦冬前的生理代谢以氮代谢为主,这一时期光合产物的累积量相对较弱也较少。虽然对水、肥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多,但却对形成壮苗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农民朋友一定要格外重视。

我们把越冬至返青前这一段时间称之为小麦的冬季生长阶段,一般从12月中旬开始至翌年2月中下旬,受各地气候条件的影响,时间长短也是有区别的。

小麦的冬季生长仍以营养生长为主,单株植株发生分蘖1~2个,增生次生根3~4个条,茎秆仍不伸长,出生叶片1~2片。在这一时间段,小麦的生理代谢仍然以氮代谢为主,光合产物合成量仍较少,但积累量相对冬前生长阶段要多。这一时期对水、肥的需求仍然不多,但腊肥和冬灌对小麦的生产却至关重要。

小麦冬前及冬季的任务,总结起来都是围绕“三长一完成”来进行的,也就是长根、长叶、长分蘖,完成春化阶段,中心任务是促进分蘖。在田间管理上,核心是在确保苗齐、苗匀、苗全的基础上,尽可能促根分蘖、壮苗稳长,确保麦苗能顺利越冬。

小麦在出苗后观察田间是否有缺苗断垄的现象,如有要及时进行移栽补苗或补种以保证群里良好。一般将无苗地块小于10厘米的称为缺苗、大于10厘米的称为断垄。

补苗或补种后,要及时进行浇水,并适量追施“偏心肥”。

2.耙耱镇压,防旱保墒,控制旺苗

在分蘖开始至封冻前,如有闲暇时间,都要进行中耕操作,俗话说,“锄头底下有水、锄头底下有火、锄头底下有药”。是因为通过中耕可以粉碎土坷垃,减少水分的蒸发;中耕也可以使得土壤空隙增大,有利于阳光照射从而提高地温;同时中耕也有消灭杂草的作用。

播种过早的麦田容易出现旺长的情形,可通过镇压控制徒长。镇压可压碎土坷垃,弥补土壤缝隙,利于保墒保温,提高麦苗的越冬能力。镇压对一般田块来说具有促根增蘖的作用;对旺长田块,能促进主根粗壮,提高抗寒抗旱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麦田都适合镇压,土壤过于湿润、盐碱地和沙土地,播种过深或者麦苗过弱的,不宜进行镇压。

小麦苗的长势受播种时间、土壤肥力、气候条件不同等因素的影响,长势也是完全不同,在实施具体管理时,我们也要因苗施策,分类管理。

对生长势壮的小麦田,应防止转弱或转旺,以保为主。如果土壤肥力较差,但底墒足的壮苗,可乘墒追施少量速效肥料,以防麦苗脱肥,确保麦苗一壮到底;对肥力、墒情不足,但适时播种的壮苗,为防其变弱应及早浇水追肥;对土壤肥力、底墒充足,而且是适期播种的壮苗,冬前一般可不用额外再追施肥料,但要注重中耕,如果后期有干旱迹象,可浇一次分蘖盘根水。

在土壤肥力较高,底墒充足,底肥量大的情况,如果播种过早或播种量大都容易形成旺苗。

在生产上由于晚播、土壤水分过多、整地粗放、播种过深、盐碱地、底肥不足、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遭受病虫害等因素都容易形成弱苗,不同的原因其管理措施也应有所区别。

“今冬麦盖三层被,翌年枕着馒头睡”,这个言语形象说明了水分管理对小麦生长的重要性,因此,冬灌水非常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一是通过冬灌可以稳定地温,防止麦苗出现冻害;二是使麦苗的分蘖节处在湿土里,避免出现生理性干旱;三是为返青提供充足的水分;四是能使得土壤接触紧密,防止寒风侵袭,同时还可杀死地下害虫。因此,冬灌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冬灌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生产实践表明,在冬前进行化学除草具有较多优势。首先此时杂草幼嫩,尚未对养分造成争夺,尽早除草可确保养分集中供应麦苗,有利于培育壮苗;其次,冬前杂草出土量占到了总出土量的90%左右,此时除草便于除草彻底;再次,对于一些难防治的杂草,开展冬前化除可提高防效。在进行冬前化除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最佳的喷药时间为小麦播种后40天左右,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左右,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应灵活掌握。一般把握的原则是麦苗处在3叶期,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左右,土壤较为湿润时为最佳施药时间。

针对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如播娘蒿、荠菜、麦家公等,推荐使用唑草酮、苯磺隆、唑草酮·苯磺隆等药剂进行防治;

针对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野燕麦、节节麦等)混生的,推荐使用甲基碘磺隆+甲基二磺隆或炔草酸+唑草酮·苯磺隆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小麦最终产量的高低和越冬时麦苗长势是否健壮密切相关。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培育壮苗越冬是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手段,农民朋友要根据自己麦田的长势,灵活进行管理。

OK,关于冬小麦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和冬小麦的管理全过程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