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景点介绍(三苏祠的门票价格)
一、三苏园景点介绍
三苏园景区主要由东坡湖、广庆寺、三苏祠、三苏纪念馆、东坡碑林等景点组成。
为了纪念苏东坡在海南生活的三年,海南大学就把这个湖改名为东坡湖。东坡湖水清木盛,因着海风,更显神韵。湖中央有二三小岛,那是鸟的天堂,红树林肆意地生长在浅水和小岛上,数不清的鱼儿在茂密的根系中游荡。
湖的东面便是朴素高雅的海南大学东门,由东门进校的道路被东坡湖一分为二,分别沿着湖的南北两岸向西延伸。湖边散布着亭子和长凳,恋人在凳上你侬我侬,学子在亭中高声朗读。
位于东三家子乡小庙子屯,又名“小庙子”。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886年)。此庙由三间门楼、四十间正殿、前后殿组成。正殿为三层楼房,一层为喇嘛诵经的经堂,有四根通天柱直通二楼顶,柱上雕龙刻凤,气势宏伟。
二层和三层为供佛像的佛堂。里面供有如来、弥勒、关公等神像,多为铜铸或泥塑,也有纸画和布画。在二层楼上还专门设有钟楼房,两侧有木梯可供上下。寺院为青砖围墙,东西各有一角门。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段,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史称“三苏”)的故居。始建于北宋,是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苏轼在此生活多年,其多篇诗文都回忆到儿时在此生活的情境。
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重建。三苏祠占地106亩,保存多处古建筑及苏家遗迹,收藏有数千件有关三苏的文物文献,陈列有三苏家训家风、生平成就、东坡书法碑林等。
三苏纪念馆位于眉山市,是苏东坡的故里。三苏祠是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洵、苏辙的故居。为纪念苏东坡诞辰970周年,眉山市从18日起举办首届东坡国际艺术节,开展以三苏祠为载体的系列文化纪念活动和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
东坡碑林是继湖北省黄冈以后在东坡革命圣地修建的一座由当今书法名家撰写的以苏轼诗、词、文为主题思想的大型碑林,现阶段有碑刻300几块。东坡碑林的策划人别具一格,邀约一百位书法名家以各有特色的书体将东坡老先生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撰写一百篇,形成了千家高歌大江东去的宏大场景,可以说洋洋大观,大气磅礴。
苏轼为何葬郏专家观点:当时士人推崇嵩山周围“土厚水深”
苏轼葬郏原因宋代大文豪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县,死后却圆模葬在了郏县,其中原因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论。纪念苏轼葬郏900周年暨中国第十四届苏轼学术研讨会,使这个谜基本解开。纪念苏轼葬郏900周年暨中国第十四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郏县落下帷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在闭幕式上进行总结发言时说,此次研讨会共有中外专家学者、苏氏宗亲等119人参加,提交论文49篇。本次研讨会对苏轼葬郏原因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与会数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互相印证,已经基本接近结论。
其中平顶山师专教授、平顶山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提交的论文中论述的苏轼葬郏的原因主要是嵩山周围地区“土厚水深”,为北宋士人所崇尚的观点,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认可。
二、三苏祠的主要景点
1、三苏祠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原是一所面积约五亩的中式庭院,经过历年不断添修扩建,现已占地六十二亩。
2、挡眼即是南大门,门楣上悬挂黑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字。门柱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走进三苏祠,只见祠内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屋宇典雅,堂廊相接,匾额对联,缤纷耀彩。
3、远古的中式庭院,已截截枯槁,苏宅古井,绿苔丛生,黄荆树盘曲出枝,枯木逢春。现存的三苏祠建筑,大多数是清朝修建的。前厅为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三楹四柱二室。前厅之后是一四合小庭院,穿庭院正中石权路,上三级垂带式台阶进入正殿。正殿又名飨殿,大殿内塑有三苏父子像,正中悬挂一匾“养气”。正殿前廊两侧,置放有铁铸钟一口,大鼓一架;殿两侧各有一方墙门道,西为“文渊”,东为“学薮”。
4、饶正殿后房廊,下三级踏道,顺石板路前行十余步即到启贤堂,启贤堂原是苏家供奉祖先,神位的祭堂,堂前有正殿,东厢房和快雨亭三间构成不规则的四合庭院,正值八月中秋时节,园内,金银月桂争艳吐蕊,香溢满园。启贤堂后为木假山堂,据说,苏询偶得木假三峰,购置于家中,并撰写《木假山记》,叹其:“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漂沉汨没于湍沙之间,拖泥沙而远斧斤”之幸者。赞其“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着,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中峰,而岿然决无阿附意。”木假山峰昭示着不朽的道德精神和高风亮节。
5、整个祠堂并不大,而建筑颇不少,如抱月亭、木假山房、百坡亭、启贤堂等,但给人的感觉并无壅塞。因为已被古木竹石间隔包围,反倒显得古意盎然。
6、看过木假山堂、来凤轩,转向披风榭,此处有东坡石像。只见溪畔石上,苏东坡斜倚散坐,头带学士帽,胸前蓬蓬然长髯自然飘逸,神情悠远而略带沉思。
三、眉山三苏祠景点介绍
眉山三苏祠景点介绍有:前厅、飨殿、启贤堂、木假山堂、来凤轩、披风榭。
三苏祠前厅是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南西看为三橙四柱二室,北面看为五橙六柱。小青瓦房面。脊正中饰汉文寿字及卷草式图案,脊饰全为陶制品。
朝南中间三槛为敞厅。门帽正中有一圆,日“文献一家”,门上挂对联一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稍间向北开门,辟为碑亭,内置自明至民国的建祠记事碑。
三苏祠飨殿,小青瓦房面,脊正中有宝顶式三重檐楼阁式饰物,高1.50米,脊上有对称的六组走兽,脊两端饰鸱吻,整个饰物均为陶制品。地坪为三合土。前三楹有三匾,从左到右分别为“文峰鼎畴”“是父是子”“文章气节”。飨殿内塑三苏父子像,正中悬挂一匾“养气”。
三苏祠启贤堂是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小青瓦房面。正脊两端饰鸱吻,有卷草式图案。垂脊、戗脊上饰走兽,亦有卷草式图案。东、南、西三面有回廊。
三苏祠木假山堂位于启贤堂北楹,小青瓦房面,堂前正中间上方置有一匾,为清乾隆年间所立,杭州人宋凤起题匾,匾书“木假山堂”;堂后壁书有苏洵所做《木假山记》;堂正中放置有木假山。
堂前为方池,沟通瑞莲东、西池,池内有石砌台,上作盆状,内塑石山三峰,与堂上木山相映成趣。石山上有小竹一丛,榕树、黄杨各一株。堂前两侧各有石坪桥一座,上覆回廊,穿回廊可达来凤轩。
三苏祠来凤轩是悬山式屋顶,小青瓦房面,与连接启贤堂的桥廊组成第三进四合院。轩后有翠竹万竿围护,使主体建筑显得更为集中。
三苏祠披风榭在来凤轩西偏南,瑞莲西池北岸,坐南朝北,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四周置飞来椅,北面留7米宽门道。房面为筒瓦覆盖,正脊有寿字形宝顶饰物,有卷草式图案。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