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烽火台介绍(长城第五个烽火台叫什么)
关于烽火台的介绍
烽火台(the Beacon Tower)
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
长城共有多少个烽火台
北京段明长城共有敌台1510座,烽火台165座,马面41座,城堡141座,关口31座,窑址10处。
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扩展资料:
长城的建筑结构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125%。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
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长城烽火台介绍 长城烽火台简介
1、长城的烽火台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2、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
3、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长城烽火台有什么作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一首杜甫非常出名的一首诗,而在这里面的烽火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烽火台到底在古代是干什么的吧。
烽火台的简介首先烽火台的正式名字应该叫做烽燧,它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种报警系统大家都应该知道万里长城吧,他其实大多数都是和长城在一起所说的他是一个和长城一起抵御外敌的一个作用,当然了,也有很多的地方都会单独的修建烽火台来传递信息他主要就是用来传递战火之中的信息,比方说这个地方已经被我们占领了,就会放什么颜色的烟,这个地方已经是我们的了,我要给你传递一些信息,就会发什么样子的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种信号枪。
烽火台的历史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烽火台适合长城几乎是一起的,所以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燕,楚,赵,秦的时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了。
“延袤万余里”,屏障华夏,汉武帝经营河西,“筑城障列亭”,护卫丝绸交通.而后筑修葺之事历代不辍。
而烽火台修建最为完善的那指定是明代了,而烽火台修的是什么样子也从侧方面显现出了每一个朝代的实力,因为烽火台他是要抵御外敌的,所以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烽火台的修建也是需要很多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代又一代的君王们努力去修建他的原因。
跟大家说几个比较知名的烽火台第一个呢,小编就是要说一下于家河烽燧,他的最后一处痕迹是在青岛市的黄岛开发区,他的遗址保护的也并不是特别的好,因为在周围已经有很多的坟地,农田,或者是一些农用耕地所占用,所以呢,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也仅仅只有一百多平米左右的烽火台。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