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意义(红色遵义金句)
遵义会议的意义
遵义会议的意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重要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取消了“三人团”,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是人民军队走向胜利的重要里程碑,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向,毛泽东的思想为全党全军所接受。遵义会议实现党的领导核心的转变,开始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从此中国革命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征程。
遵义会议实现了政治方向的转变,采取正确的党内斗争,为人民军队的胜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以遵义会议为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凤凰涅槃,实现了自我革命的完美转身。
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开始形成,中国革命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征程。
扩展资料
会议旧址:
会址是幢砖木结构、通体用灰砖砌成的两层楼房,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原是贵州军阀、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楼房座北朝南,平面呈曲尺形,一楼有走廊,楼层四面有柱廊,面阔25.75米,进深16.95米,高12米,占地面积528平方米。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红旗路80号。1955年,在遵义会议会址建立了遵义会议纪念馆;1964年,毛泽东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遵义会议(中共重要会议)
简述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奠定了长征和胜利的基础,开创了独立自主领导的先河,开启了马克思中国化的新征程,开始形成第一代领导集体。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屡遭挫折的红军从此有了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保证。
《遵义会议》的价值
遵义会议是在历史洪流中应运而生的伟大事件,体现了在真理面前敢于坚定信念、坚持真理,在错误面前敢于承认失败、修正错误,在困难面前敢于攻坚克难、团结奋斗,在问题面前敢于实事求是、务实担当的精神。历经几十年岁月沧桑,遵义会议彰显的精神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复兴中华的担当,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定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顽强不屈、愈挫愈勇的斗志。独立自主、敢闯新路的气魄,尊重群众、崇尚民主的作风,团结一心、顾全大局的胸襟,深刻诠释了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毛泽东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发言,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分析和批判。会议集中全力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进行了总结。
会议上肯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同时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