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思维飞旭

天竺名词解释(西曲歌名词解释)

天竺名词解释(西曲歌名词解释)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天竺名词解释,以及西曲歌名词解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中音史 名词解释--五旦七调

1、五旦,古代西域曲调的五韵,七调是琵琶七调,娑陀力(Sadharita,宫调)、鸡识(Kaisika,商调)、沙识(Sadja,角调)、沙侯加滥(Sadja-grama,变徵调)、沙腊(Sadava,徵调)、般瞻(Pancama,羽调)、俟利箑(Risabha,变宫调)。

2、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之大将吕光灭龟兹,将龟兹乐带到凉州。吕光亡后,龟兹乐分散。后魏平定中原,重新获得龟兹乐。

3、南北朝北周周武帝时有龟兹人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其所奏琵琶乐有七声:宫声、南吕声、角声、变徵声、徵声、羽声、变宫声。

4、隋文帝开皇初(581年)定令置《七部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开皇中(590年),龟兹乐器大盛于朝野。当时著名乐师有曹妙达、王长通、李士衡、郭金乐、安进贵等人,精通龟兹弦乐、管乐,新声奇变,公王之间,争相慕尚。

5、隋大业中(611年)隋炀帝定《九部乐》:《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乐》。

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琵琶七调

竹林七贤名词解释

1、竹林七贤的名词解释是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2、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3、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一文中指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而陈寅恪先生认为,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人”,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同。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4、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

5、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等,也是可读的作品。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命,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6、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竹林七贤

曹仲达名词解释

曹仲达,中国南北朝北齐画家。生卒年不详。来自中亚曹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曾任朝散大夫。擅画人物、肖像、佛教图像,尤精于外国佛像。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无作品传世,但现存的北朝佛教造像中有与其相似的风格。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