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思维飞旭

老舍为什么投湖(和老舍一起跳湖的还有谁)

老舍为什么投湖(和老舍一起跳湖的还有谁)

老舍为什么要跳河

1966年,老舍投入太平湖结束了他的一生,享年67岁。

老舍走之前,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的死亡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猜测。

在现在看来,老舍先生投湖的原因,大概分为几种说法。

第一种,也就是最普遍认为的说法是,老舍作为文人心气高傲,人们对他的打压太过激烈无法忍受折磨和羞辱,所以选择自杀来解脱;

第二种认为他的创作达到了瓶颈,再加上当时的一些外力因素,没办法再创作出好的东西,因此对生活不抱期望。

关于老舍的死,冰心先生曾说过:“老舍笔下但凡有点骨气的人物,死亡的方式都是选择跳河。”这也是老舍选择死亡的方式,那一刻,他和小说里的主人公重合了。

老舍为何投河自尽

老舍是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扩展资料: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出生第二年父亲就阵亡于八国联军炮火,母亲则给人缝洗衣服当杂役。

老舍自幼在北京大杂院的底层生活中长大,从小耳濡目染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城市边缘的贫民的喜怒哀乐,他从市井民巷的纷杂生活中走出,最终写成《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等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不朽之作。

与同期成长起来的诸多家学丰厚的文学大家相比,老舍的独特出身,令他的作品始终深藏一种特有的机智与幽默、纷繁与精彩。1966年8月24日,在“文革”中饱受身体与精神摧残的老舍,选择在北京太平湖蹈水而亡,从而留下20世纪中国文坛最悲绝的背影。

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曾撰文道:“当代作家中,没有一个人的死,像他(老舍)那样让后人痛心,其悲壮之志,让一切苟活者顿失光泽。”当今天的人们试图对20世纪那些“被抬高”或“被贬低”的中国作家、中国文学进行重新评判时,老舍其人其作始终是一个屹立不倒的坐标。

前天是老舍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各种纪念活动在北京拉开。据了解,今年国内的舞台和电视上将推出8部老舍大戏。与此同时,老舍1968年差一点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说法,再度引来各种揣测与说法。昨日,老舍之子、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舒乙谈老舍之死:骨子里格外坚硬诺奖原本颁给他

老舍为什么投北京太平湖自尽

1965年前的8月23日,老舍先生投太平湖自尽

附:傅光明:

我被历史搞糊涂了

傅光明对于“老舍之死”的研究始于10年以前,他尽可能地遍访了当年的当事人,两年以前写出了一本研究综论《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今天的同名DVD光盘,是这一研究过程中实地、实人采访的影音版本。

谈到这些年的研究体会,傅光明语气怅惘地说:“老舍先生倏忽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连骨灰都没有留下。我们都知道他在死前经受了突然的暴力和侮辱。紧接着,便在太平湖发现了尸体。但这位自称‘写家’和‘文牛’的人,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没有人知道这位曾在小说中多次为善良人物安排投水自杀结局的老人,在死前经历了心灵和肉体怎样巨大的双重苦痛。在奔波访问后,我却越来越发现,我们其实只能无限近地接近历史,却根本无法还原历史的本真。”

傅光明说,通过采访过的数十人,他几乎可以得到数十种版本对当年情景的描绘,“几乎每一位口述者对几十年前的这‘实人实事’的叙述都不尽相同”,于是他被历史搞糊涂了!在《太平湖的记忆》中,老舍之死没有确定的答案,甚至不能够根据所谓逻辑,推导出所谓的历史真实。

舒乙:

他走前问过家里还有钱用吗?

舒乙先生今天谈到老舍之死的言语是无奈的。“我和我妈妈是当年事情最重要的当事人了—我是收尸人,妈妈是埋葬人。妈妈说,老舍受到拳脚和侮辱的当天晚上回到家,他们俩说过好一阵子话,之后两个人相背而睡,其实都是一夜无眠。第二天,老舍就走了不归路。妈妈说,老舍的走没有什么迹象,一向不管钱的他,只是在那天晚上曾经问过家里还有钱吗?够不够孩子们一时之用?第二天早上,他让妈妈去正常上班,之后只和一个人说了一句话—有如《茶馆》里一样的情景,他叫过自己当时只有三岁的小孙女,弯下腰,用很慢的语速说:‘跟爷爷说再—见!’那天,是我一个人赶去收的遗体,我记得很清楚,骄阳似火的8月天,傍晚天突然下起了毛毛雨……”

在舒乙的眼里,与“文革”中许多类似事件一样,老舍之死是一部“独角戏”,因此事隔多年,同一个情景出现多种样式的回忆情景,应该不意外。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意愿重新组合、过滤了历史,“这是社会的、人性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这类事情,没有答案的本身就是答案。”

持久的思想文化价值

《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的书和光盘中,有这样的文字:“在1966年8月的一天,人们在北京的太平湖发现了一个老者的尸体。他被静静地打捞上来,并在当天火化,然而他的名字却没有随同那疲惫瘦弱的身体一起消失。相反,许多年以后,每逢这位老人的诞辰纪念日,人们都要将不朽的光环献给他。他的谜一样的‘非正常死亡’,早已在不经意间成为历史传说的一部分……我们无意还原历史,只是想把老舍在生命最后时刻的种种境遇,连同后人的思索一起,悬挂在历史的挂钩上,以活的记忆来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参考资料:

老舍跳湖的原因

老舍跳湖的原因是他在身心俱疲、绝望无助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

老舍跳湖自杀的原因涉及到他的人生经历、精神压力和身体健康等多个方面。在探讨这个事件时,我们需要了解老舍在离世前的生活背景和情感状态。

首先,老舍在生前经历了一系列不幸和挫折。他生活在一个充满战乱、贫困和社会动荡的时代。作为一个作家,他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痛苦,这些痛苦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他的个人生活也充满了艰辛。他的亲人离世、家庭纷争以及挚友的背叛等事件接踵而至,使他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其次,老舍在离世前的一段时间里,身体状况堪忧。长期的劳累和生活压力使他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据史料记载,他当时患有严重的贫血、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这些疾病不仅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还加重了他的精神负担。

综上所述,老舍选择跳湖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在身心俱疲、绝望无助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这个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共同构成了老舍跳湖的原因。对于老舍的离世,我们应该感到痛惜,同时也要从他的作品和人生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