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思维飞旭

八月十五的来历和风俗(正月十五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八月十五的来历和风俗(正月十五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八月十五的来历和风俗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正月十五的民间风俗有哪些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农村老人为什么把农历七月十五称作“鬼节”有什么来历吗

我们北方农村把七月十五叫做鬼节,听老人们说,这一天是阴曹地府的阎王爷给所有的鬼魂放假,这些逝去的灵魂在这一天要回到阳间看望亲人,阳间的亲人自然要好酒好菜的招待他们,这些灵魂还要在这一天返回阴曹地府,所以农村老人说七月十五是“鬼节”。

记得小时候家里养羊,在七月十四或十五这一天会杀羊卖肉,多数会在十四这一天,也有很多人家会买羊肉吃,当时因为小也不知道七月十五这一天到底是什么节日,只知道有的人家对这个节日特别重视,后来大了一点听长辈们说,这一天我们逝去的长辈亲人要回来看看亲人,我们自然要对这些逝去的灵魂进行祭奠。

在七月十五这一天,长辈们告诉我们,晚上要早点回家,尽量不要外出,因为外面各家各户逝去的亲人们都要路上走动,别不小心撞了他们,这样会很不吉利的,于是我们吓得晚上都不敢出门,毕竟害怕遇到鬼啊。后来长大了,知道这是一种封建迷信。

直到现在人们对鬼节也是很重视的,每年的七月十五,大家都会去逝去的亲人坟头烧纸祭奠。对于这种节日,我认为是我们活着的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祭奠,也反应出我们对先辈的尊敬和孝心。我想这种节日应该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个节日,节日里我们祭奠先人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说明我们没有忘本,孝道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此我也说说我个人的一点想法,希望我们对如今还健在的长辈、亲人们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孝心,没事经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们,让孝道在我们中华民族发扬光大。

农村老人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明天是元宵节,农村老人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今天是2月7日正月十四日,很多地方正在抗yi中。明天就是正月十五,根据今日的天气预报了解到,明天正月十五天气状况不佳,属于阴雨或者降雪天气出现。俗话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所指的大意就是:假如八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有有云朵遮住了明亮的月光,则意味着在明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天气状况不好,极有可能是飘雪的天气。其寓意这一切是源自农民根据节气总结的经验说法,虽然不能用农业科学技术解释不透,但这是在农业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总结的规律,有一定的的参考价值!

在古代以及近代,正月十五元宵节依然是居民朋友们游原欣赏灯会的日子,一般月光明亮风光明媚为欣赏月光和灯会提供了条件。可假如正月十五雪打灯,意味着下雪的天气不利于游原赏灯。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一些地区也被称之为“上元节”,而据说在北京也叫“灯节”,顾名思义地方不同大同小异,其主指还是没有改变的。

元宵节是正月的春节后的又一重要节日,同时也是一年中重要的一个节气时间节点。特别是今年的情况更为突出,由于前天2月4日正月十一是“立春”的节气,对于农民朋友进行农业生产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不过现如今,我们不再依赖这些传统的俗语生活,更多的居民朋友们更信赖于天气预报。

其实,也有人说正月元宵节(正月十五)雪打灯,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下雪的天气,则农民朋友们从事农业活动种植的庄稼更容易实现大丰收。

上述的一切均是在农民朋友根据实际的重要时间节气概括的天气经验、农业经验,从古至今流传至今,至少当前在基层的农民朋友心中依旧存在,虽然不完全相信,但也一直被流传引用。

上述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文字原创,图片来之网络!!谢谢

“月饼到口,一起下手”,元代“八月十五杀鞑子”是真的吗

朱元璋“八月十五杀鞑子”和中秋节吃月饼究竟有没有关系呢?先听我来讲下“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结果可能让你意想不到。

传说元朝末年,残暴的统治使得民不聊生,老百姓纷纷起来反抗,起义此起彼伏。

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制止百姓的起义,就给每家每户都派了一个蒙古人监督老百姓的行为,这个被派到老百姓家里的蒙古人就被称为家鞑子。

这些家鞑子,对老百姓极为凶恶,控制与极严。到了家里后,将这家人家里的所有铁器甚至于菜刀都控制在他的手里。老百姓要用时,要先到他那里去申请领取,用了后马上就要归还。

家鞑子在家里比老祖宗还了不起,家里好吃好喝的都要先给他享用,稍微不如意还要打要骂的。如果谁家多给些钱给他,家鞑子就会稍微守规矩一些。如果不给钱,他连家里的大闺女、小媳妇的房间是想进就进,想睡就睡。

老百姓都敢怒不敢言,平时几个朋友想聚会都不敢,生怕莫家鞑子诬告谋反,连命都保不住。

后来,朱元璋冒死带人起义。可是毕竟元朝的家鞑子政策管得太死,义军人数太少。

朱元璋为了联络更多的人参加义军,按照军师刘伯温的办法,将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藏在了一种馍饼当中,然后派人在八月十四、十五两日送到各家各户。

到了八月十五晚上时,所有的人同时行动,杀了家鞑子。义军的人数迅速增加,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在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就下诏命令天下人中秋节都吃馍饼,并给这个馍饼取了一个文雅的名字“月饼”。

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非常有劲,大快人心。以至于后来,金庸和温瑞安都把它写在了自己的武侠小说里。

八月十五晚,明教教主张无忌聚教众于蝴蝶谷,焚火烧香,吃饼议事,共商抗元。(金庸的《倚天屠龙记》)温瑞安的《侠少》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情节:青城派“楚辞一剑”文征常从月饼中取出一卷小纸,递给平一君。平一君慢慢将纸卷打开,里面只有几个字:“八月十五杀鞑子”。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故事是真的,月饼真和朱元璋杀鞑子有关。其实不是这样的。

首先,月饼其实早在唐朝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了,而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很多资料认为和唐太宗有关

且说大唐贞观四年八月十五日,征讨的突厥的太宗李世民大胜而归。时逢中秋,天气晴朗,太宗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心情大好。

于是下诏让当夜取消宵禁,让京城的人们彻夜狂欢,太宗也在皇宫中举行盛大的宴会以示庆祝。

宴会上自然是觥筹交错,霓裳飘飞。宴会进行当中,就有来自吐蕃的商人进献了一种胡饼来祝贺。

这胡饼当中使用芝麻、胡桃仁等为馅,形状为圆形,就像当夜那圆圆的月亮。心情大好的太宗拿着圆饼,仰头指向空中的明月,张口来了一句诗:应将胡饼邀蟾蜍(在人称月亮为蟾蜍)。然后将商人送来的饼皆分给大臣们食用。

这胡饼圆圆的形状应景了十五的圆月,加上中秋本是个团圆的日子,于是,团圆的日子赏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再吃着圆圆的饼逐渐成了中秋节的标配,成为了一种习俗。

由此看来,早在好几个朝代前,就有了吃月饼的习俗,再把他算在朱元璋的时代,这显然是错误的。

其次,“八月十五杀鞑子”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元明清时期的史料上,在历史上应该是不存在的。

翻遍历史,元末明初的所有正史以及相关的史料资料,都找不到在八月十日发生过大反抗的记载。故事中说到的家鞑子的制度同样在史料中无法找到。

至于说到禁用铁器和菜刀,也有不实之处。元朝和在历朝历代一样,都对武器管制很严,禁止百姓私造军器,禁止民间执有兵器及买卖兵器。但同时又规定,铁的农具及厨具等不在禁止之列,也就是百姓可以拥有铁制的生活工具,自然菜刀也在其中了。

凡私铁农器锅釜刀镰斧杖及破坏生熟铁器,不在禁限。(《元史.刑法志》)那这个传说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传说实际上起源于清末之时,“鞑子”其实不光指元朝时的蒙古人,清末时的汉人也将满清统治者称为“鞑子”。

在1905年的时候,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政治纲领。“鞑虏”就指的是由满族所建立的封建清王朝政府。

就在这一时期前后,中国社会开始传开了前面我们所介绍的“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

很显然,这是革命者借元朝末年的故事,来影射当时的政治环境,以此来号召人们起来反抗满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只是,这个故事在人们的传说以及金庸等作家的推波助澜下,人们都信以为真了。

关于八月十五的来历和风俗和正月十五的民间风俗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