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理想扩大

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卷线条分析)

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卷线条分析)

八十七神仙卷的来历

八十七神仙卷的来历如下:

该画卷从唐朝至今一千多年来,几经辗转,不知道换了多少个主人。直到民国时期,这幅画被国画大师徐悲鸿从香港的一位商人手中购下,后几经得失,在当下,被收藏于徐悲鸿纪念馆内。

出世

唐代皇帝姓李。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为了证明李家血统高贵,于是以道家始祖老子(李耳)的后裔自居,并将老子尊为“玄元皇帝”,将其视为唐朝的始祖。在这个背景下,唐朝皇帝自然把道教的地位抬高了,可以说在整个唐朝,除了武周在位期间力捧佛教以外,其余的唐朝皇帝,大多信仰道教。

道教,是唐朝事实上的国教,包括后世唐武宗发动“会昌灭佛”,消灭其他宗教的时候,其原因之一,也是出于替道教出头。在这个大环境下,吴道子画的《八十七神仙卷》,当然也是道教题材的宗教画内容。

《八十七神仙卷》上一共有八十八个神仙,其中大多是侍女和随从,其中,有东华帝君、南极帝君等三位帝君,该画卷描绘三位帝君带着侍女和随从,带着乐器等仪仗,一起参拜老子。

含义

《八十七神仙卷》是传为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制的一幅绢本白描长卷,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图中以道教故事为题材,描绘了以东华帝君、南极帝君、扶桑大帝为主的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画面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形神刻画细致入微。

画面笔墨遒劲洒脱,根根线条都表现了无限的生命力,如行云流水,充满韵律感,代表了中国唐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

《八十七神仙卷》上面并无落款,因此对于该画作的创作年代和创作背景一直都有争议,大致分为唐派和宋派。以现代画家徐悲鸿、盛成以及张大千等人为代表的画家认为该画作创作于唐代,其中谢稚柳、张大千却认为该画作创作于晚唐时期,而徐悲鸿认为出自于盛唐画家吴道子之手。

八十七神仙卷和八十八神仙卷,究竟哪个是“正版”

首先维思要说的是,阁下对于此图的概念有点混淆哦!因此提问时候有点问题。

关于此图有数种说法

1说:

本名《朝元仙仗图》

这是一幅以卷轴画形式保存下来的壁画稿本,亦称《八十七神仙卷》或《八十八神仙卷》。画中描述了五方帝君中的三个帝君,前往朝拜天上的玄元皇帝老子。队仗中共八十八神仙,头上有光环的是三帝,身着武装的是神将,另有十名男仙,六十七名女仙。画中按道教的神仙理想,以不同的比例表现人物重要程度,如其中帝君都略高大于其他神仙。

2说:

“八十七神仙卷”与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相似,并非一作!《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花费巨资,几经周折才保留收藏在国内,画没题名,现在的名称是徐悲鸿定的。

《八十七神仙卷》为「曹衣出水式」,而《朝元仙仗图》为吴代当风式,笔法画风并不相似

北宋初期宗教人物画继承了唐代以来的传统,创作仍较活跃,不少名家参与了寺观壁画创稿和绘制,画风主流是吴道子一代的式样,有作品流传的代表性画家首推武宗元。“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杖图”都是描绘道教神仙出行行列。画五方帝君和众仙去朝见道教最高天神元始天尊的情景。由神将开道、压队,头上有圆光环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簇拥帝君自右至左前行。全卷应为八十八位神仙,此卷少一武将故名为“八十七神仙卷”。民国54年(1965)所发现之《朝元仙仗图》长卷少了最后一位神将(武官),而徐悲鸿所收藏之《八十七神仙卷》则少了最前面一位神将(武官),故翁博士将其补足为「八十八位神仙」而临摹中又有「创新」,故称《新朝元仙仗图》长卷。

综合以上各家的说法,可以看到的问题就是,没有所谓哪个是正版,只有名称不同,其实都是同一个卷轴。谢谢

维思是学美术,对这类问题非常的感兴趣,欢迎你来我的百度贴吧《蓝色维思》吧发贴我们共勉。

八十七神仙卷的作者简介

吴道子(680-759年),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画史尊称吴生。唐代第一大画家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唐肃宗朝(约758年左右)。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遂晋升为宁王友,从五品。唐宣宗(847年)被推崇为“画圣”,民间画塑匠人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吴道子活动的时代,正是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唐代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更是全国文化中心。画家们上承阎立本、尉迟乙僧,如群星璀璨。《历代名画记》说:“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如吴道子、王维、张璪、李思训、曹霸、陈闳、杨庭光、卢稜伽、项容、梁令瓒、张萱、杨惠之、韦无黍,皇甫轸等人,都是当时的大画家。这么多的名家和数以千计的民间画工,争强斗胜,群芳汇集,各显神通,绘画之盛,蔚为大观。吴道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以杰出的天才,迅速成长起来。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样“。就人物画来说,“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宋代苏东坡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韩愈),书至颜鲁公(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亦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在历代从事油漆彩绘与塑作专业的工匠行会中均奉吴道子为祖师。由此可见,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他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教壁画四百余堵,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他在长安兴善寺当众表演画画,长安市民,扶者携幼,蜂拥围观,当看到吴氏“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一挥而就时,无不惊叹,发出喧呼。

八十七神仙卷是哪八十七位神仙

《八十七神仙卷》本名《朝元仙仗图》是一幅以卷轴画形式保存下来的壁画稿本,亦称《八十七神仙卷》或《八十八神仙卷》。画中描述了五方帝君中的三个帝君,前往朝拜天上的玄元皇帝老子。队仗中共八十八神仙,头上有光环的是三帝,身着武装的是神将,另有十名男仙,六十七名女仙。画中按道教的神仙理想,以不同的比例表现人物重要程度,如其中帝君都略高大于其他神仙。他是至今存世屈指可数的中国古代重要艺术瑰宝,代表了中国唐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为一代画圣吴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吴道子现世仅存的一部白描绢本。原作纵30厘米,横292厘米。画面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神将开道,压队;头上有背光的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贡品、乐器等,簇拥着帝君从右至左浩荡行进。队伍里,帝君、神仙形象端庄,神将威风凛凛,众多仙女轻盈秀丽。

画面笔墨遒劲洒脱,根根线条都表现了无限的生命力。众神仙脚踏祥云,御风而行,令观者顿生虔敬之心。那优美的造型,生动的体态,将天王、神将“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冉冉欲动的白云,飘飘欲飞的仙子,加上亭台曲桥、流水行云等的点缀,画面优美,宛若仙境,赏画间似有仙乐在耳畔飘荡,使整幅作品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全幅作品没有着任何颜色,却有着强烈渲染效果。

《吴道子(约685-758),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是盛唐时期的杰出画家,擅画佛教人物、山水,在画史上久负盛名,有“百氏画圣”之称,被民间画工奉为“祖师”。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他的作品以宗教题材为最多,在长安、洛阳两京寺观所作壁画就有三百余间,卷轴画亦不少,被称为“吴家样”,但早已失传,而摹本很多,北宋米芾说,“伪吴生见三百本,余白首止见四轴,直笔也”,分别为苏轼、王防、周种和赵令穰所藏。今天,我们只能依据现有摹本和史料及流派传衍,对“吴家样”进行研究。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戴上“圣”的桂冠:一位是晋代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一位是唐代杜甫,被誉为诗圣,还有一位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吴道子屏风一扇值金二万,为当时最高者”。《八十七神仙卷》人物动态、神情各异,活灵活现,堪称“以形写神”和离时于空的一大杰作。

历千年之久而依然光彩照人、价值连城的唐代名画《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白描人物长卷,为一代画圣吴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吴道子现世仅存的一部白描绢本。因场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结构之精确,神情之华妙,构图之宏伟壮丽,线条之圆润劲健,而被历代画家艺术家奉为圭臬。现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并为镇馆之宝。

《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其艺术魅力堪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比肩,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认为此卷“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它栉千年之风,沐五朝之雨,送给今人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实在是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建国50多年来,因其物华天宝的无双地位,一直深藏闺中,从未全身露面,然能窥其全貌者实为寥寥。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