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鲟和中华鲟(长江鲟和中华鲟的分布地域区别)
长江鲟与中华鲟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分布地域区别:长江鲟生活在长江之中。
中华鲟虽然也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但在钱塘江、珠江等水域中也有。
在周边国家也可能有。
体型区别:长江鲟体型较小,成年个体长度一般在75-105厘米间,而中华鲟的体长则在40-130厘米之间。
别称区别:长江鲟还被称为沙腊子,中华鲟的别称有黄鲟、潭龙、鲟鲨等。
一、长江鲟与中华鲟一样吗长江鲟和中华鲟在我国都有分布,而且主要生活在我国,从它们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目前它们都属于我国的保护动物,也是比较珍贵的,且外观也有一点类似,因此很多人会将二者混淆。
二者的确都属于鲟科,都是鲟鱼中的品种,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其实二者并不是完全一样的,长江鲟和中华鲟所指的并不是同一种鱼。
从分布地区、体型以及别称等方面,都可以对二者做出区分。
二、长江鲟和中华鲟有什么区别1、分布地域区别:长江鲟和中华鲟虽然在我国都有分布,而且主要都是在长江之中,但长江鲟和中华鲟的分布地域还是有细微差异的。
长江鲟生活在长江之中,从它们的名字也可以它们看出它们基本不会在其它地方出现。
中华鲟虽然也主要生活在长江,但它们有时也会在钱塘江、珠江等地方也可能有,在我国周边国家的水域之中也可能出现。
2、体型区别:长江鲟和中华鲟的体型也有差异。
成熟的长江鲟身体长度一般都在75-105厘米之间,体重范围则在4.5-12.5公斤之间。
中华鲟则不同,成年个体的长度范围在40-130厘米之间,有的甚至可以达到5米,体重则在50-300公斤之间。
3、别称区别:长江鲟和中华鲟作为不同的两种鱼,各有不同的别称。
其中,长江鲟的别称有“沙腊子”等,中华鲟的别称则是“黄鲟”、“潭龙”、“鲟鲨”等等。
长江鲟与中华鲟的区别
长江鲟与中华鲟的区别主要在于生活环境、食性、外形特征。
1、生活环境
长江鲟(达氏鲟)为淡水定居性鱼类,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游以及长江上游水域,同时在长江上游的各大支流中也有所分布。
中华鲟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于夏秋两季洄游至长江产卵,等到幼鱼长至15cm左右时,又回到长江口外浅海域生活。
2、食性
长江鲟为杂食性鱼类,主要以蜻蜓目、蜉蝣目、摇蚊科、寡毛类等昆虫幼虫以及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同时也会摄食高等植物的碎屑以及藻类。
中华鲟为肉食性鱼类,主要以行动速度缓慢的底栖动物为食,而在海洋中主要以鱼类、甲壳类动物为食。
3、外形特征
长江鲟鳃耙多(36枚以上)而排列紧密,呈薄片状,而中华鲟鳃耙(28枚以下)稀疏,呈短粗棒状。长江鲟有多块吻骨板,而中华鲟只有一块吻骨板。长江鲟幼体皮肤粗糙,成体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光滑面,而中华鲟幼体皮肤光滑,成体皮肤粗糙。
长江鲟体背部和侧板以上为灰黑色或灰褐色,侧骨板至腹骨板之间为乳白色,腹部黄白色或乳白色,而中华鲟侧骨板以上为青灰色、灰褐色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浅灰色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
长江鲟和中华鲟区别
两者区别是生活环境、食性、外形特征。
1、生活环境:长江鲟为淡水定居性鱼类,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游以及长江上游水域。中华鲟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于夏秋两季洄游至长江产卵,等到幼鱼长至15厘米时,又回到长江口外浅海域生活。
2、食性:长江鲟为杂食性鱼类,中华鲟为肉食性鱼类。
3、外形特征:长江鲟鳃耙多而排列紧密,呈薄片状,而中华鲟鳃耙稀疏,呈短粗棒状。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