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球拉丁名(黄杨的拉丁文学名)
大叶黄杨(卫矛科卫矛属)详细资料大全
大叶黄杨( Buxus megishylla H. Lév.)
灌木或小乔木,常绿植物,高0.6-2米,胸径5厘米;小枝四棱形(或在末梢的小枝亚圆柱形,具钝棱和纵沟),光滑、无毛。叶革质或薄革质,卵形、椭圆状或长圆状披针形以至披针形,长4-8厘米,宽1.5-3厘米(稀披针形,长达9厘米,或菱状卵形,宽达4厘米),先端渐尖,顶钝或锐,基部楔形或急尖,边缘下曲,叶面光亮,中脉在两面均凸出,侧脉多条,与中脉成40-50度角,通常两面均明显,仅叶面中脉基部及叶柄被微细毛,其余均无毛;叶柄长2-3毫米。花序腋生,花序轴长5-7毫米,有短柔毛或近无毛;苞片阔卵形,先端急尖,背面基部被毛,边缘狭干膜质;雄花:8-10朵,花梗长约0.8毫米,外萼片阔卵形,长约2毫米,内萼片圆形,长2-2.5毫米,背面均无毛,雄蕊连花药长约6毫米,不育雌蕊高约1毫米,雌花:萼片卵状椭圆形,长约3毫米,无毛;子房长2-2.5毫米,花柱直立,长约2.5毫米,先端微弯曲,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的1/3处。蒴果近球形,长6-7毫米,宿存花柱长约5毫米,斜向挺出。花期3-4月,果期6-7月。
大叶黄杨和小叶黄杨的区别
主要区别有,品种不同、形态特征不同、生境分布不同,具体如下:
别称冬青卫矛、正木,属无患子目、黄杨科、黄杨属、大叶黄杨种。
别称瓜子黄杨,属无患子目、黄杨科、黄杨属、小叶黄杨变种。
灌木或小乔木,高0.6-2.2米,胸径5厘米,小枝四棱形(或在末梢的小枝亚圆柱形,具钝棱和纵沟),光滑、无毛。叶革质或薄革质,卵形、椭圆状或长圆状披针形以至披针形,长4-8厘米,宽1.5-3厘米(稀披针形,长达9厘米,或菱状卵形,宽达4厘米),叶面光亮,中脉在两面均凸出,侧脉多条,与中脉成40-50度角,其余均无毛,叶柄长2-3毫米。
花序腋生,花序轴长5-7毫米,有短柔毛或近无毛,苞片阔卵形,雄花:8-10朵,花梗长约0.8毫米,外萼片阔卵形,蒴果近球形,花期3-4月,果期6-7月。
灌木,生长低矮,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叶薄革质,阔椭圆形或阔卵形,长7-10毫米,宽5-7毫米,叶面无光或光亮,侧脉明显凸出;叶柄长1-2毫米,上面被毛。
花序腋生,花序轴长3-4毫米,被毛,苞片阔卵形.背部多少有毛;雄花:约10朵,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蒴果近球形,花期3月,果期5-6月。
产于中国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生于山地、山谷、河岸或山坡林下,海拔500-1400米。
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生溪边岩上或灌丛中,海拔600-2000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叶黄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叶黄杨
大叶黄杨
大叶黄杨大叶黄杨 Buxus megistophylla Lévl.
学名:Buxus megistophylla Lévl.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色;茎枝有4棱。叶长椭圆形。花簇生于叶腋或枝端,无花瓣。蒴果球形,熟时黑色,沿室背3瓣裂。
植物学中的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 Lévl.与一般园林中常用的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 Thunb.不是一个种。前者属于黄杨科,后者属于卫矛科。但也习惯将冬青卫矛称作大叶黄杨。
学名:Euonymus japonicus Thunb.
别名:冬青卫矛、正木、扶芳树、四季青、七里香、日本卫矛。
科名:卫矛科 Celastraceae属名:卫矛属。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米;小枝近四棱形。叶片革质,表面有光泽,倒卵形或狭椭圆形,长3—6厘米,宽2—3厘米,顶端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叶柄长约6—12毫米。花绿白色,4数,5—12朵排列成密集的聚伞花序,腋生。蒴果近球形,有4浅沟,直径约1厘米;种子棕色,假种皮桔红色。花期6—7月,果熟期9—10月。
各省普遍栽培,供观赏;本种极耐修剪,是良好的绿篱材料。
江苏植物研究所试验表明本种对二氧化硫抗性较强。用插条或扦插繁殖。栽培的变种很多,常见的有银边冬青卫矛,叶边缘白色。金边冬青卫矛,叶边缘黄色。金心冬青卫矛,叶面有黄色斑点,有的枝端也为黄色。斑叶冬青卫矛,叶形大,亮绿色,叶面有黄色。
大叶黄杨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略为四棱形,枝叶密生,树冠球形。单叶对生,倒卵形或椭圆形,边缘具钝齿,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聚伞花序腋生,具长梗,花绿白色。蒴果球形,淡红色,假种皮桔红色。(见图卜3)
常见变种有:金边大叶黄杨,叶缘金黄色;银边大叶黄杨叶心具金黄色斑点,均为重要观叶树种。
大叶黄杨为温带及亚热带树种,产我国中部及北部各省,栽培甚普遍,日本亦有分布。喜光,亦较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亦较耐寒。要求肥沃疏松的土壤,极耐修剪整形。
繁殖:常用扦插繁殖,以梅雨季节扦插生根快。选择半木质化成熟枝条,12-15厘米长,插入沙、土各半的苗床,插后20-25天生根。
扦插于春、夏进行均可,以6月梅雨季节扦插半成熟嫩枝发根较快,生长亦较好。插后初期要搭棚遮荫,保持苗床湿润。扦插苗生长速度远远大于播种苗。大叶黄杨通常培育成球形树冠再栽植。
管理:苗木移植多在春季3--4月进行,大苗需带土移栽。主要管理工作是修剪整形。经修剪者,其枝条抽生极易,故一年需多次修剪,以维持一定树形。
大叶黄杨虫害有长介壳虫、扁刺蛾及黄杨斑蛾危害叶部,应注意防治。介壳虫,可用松脂合剂20倍液防治;扁刺蛾及黄杨斑蛾在幼虫期用40%氧化乐果或水胺硫磷1000倍液防治。
大叶黄杨叶色光亮,嫩叶鲜绿,极耐修剪,为庭院中常见绿篱树种。可经整形环植门旁道边,或作花坛中心栽植。其变种斑叶者,尤为美观。住宅可用以装饰为绿门、绿垣,亦可盆植观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 japonzcus Thunb.
【功效】祛风温;强筋骨;活血止血
【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跌打伤肿;骨折;吐血
【生态环境】生于土壤湿润的向阳地或庭园栽培。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段或树皮晒干。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多栽培作绿篱。
【植物形态】大叶黄杨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株高3-8m。小枝近四棱形。单叶对生;叶柄长约1m;叶片厚革质,倒卵形,长圆形至长椭圆形,长3-6cm,宽2-3cm,先端钝尖,边缘具细锯齿,基部楔形或近圆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聚伞花序腋生,总花梗长2.5-3.5cm,一至二回二歧分枝,每分歧有花5-12朵,花白绿色,4数;花盘肥大。蒴果扁球形,径约1cm,淡红色,具4浅沟;果梗四棱形。种子棕色,有橙红色假种皮。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