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产品对社会的危害(关于山寨产品的论文)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山寨产品对社会的危害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关于山寨产品的论文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如何看待山寨现象
1、“‘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论。
2、面对山寨现象,舆论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反对者把山寨现象当作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认为山寨现象的实质就是盗版文化、强盗逻辑;赞扬者则将山寨现象视为草根阶层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创新力量,它挑战权威、反抗主流、意在制衡。
3、为什么面对同一现象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分歧的根源在于他们都在各说各话:反对者关注的是各种山寨产品,而赞扬者则更看重山寨现象的文化内涵。
4、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要分析山寨现象,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一种是诸如山寨手机这样的山寨产品,实质上他们是采用了别人的核心技术,应该是一种侵权行为,但是山寨产品不用正牌货的商标,实际上是钻了法律的空子,这是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的一个表现。
5、另一种就是“山寨文化”,山寨文化说到底是民间文化、草根文化,是民间思想意识与主流文化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山寨文化其实是一种亚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但跟主流文化不一定就是相对立的,反倒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形式。
6、“山寨”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是表达了民间诉求
7、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潘知常认为山寨的兴起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普通民众的基本诉求。
8、网络评论员鲁国平认为,以前封闭和专制的社会把草根文化的个性精神压制在萌芽状态,草根文化没有能力和主流文化较量,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而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相互融合,草根文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宽松的文化环境与背景下,山寨文化自然应运而生。
9、日本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庚欣分析,目前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期,事实上的差别越来越趋于极端。一些人对采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失去了信心,却又没有以身试法的勇气,于是用调侃的手段,以软性的方式、擦边的技巧、模糊的规范进行反抗,同时表达自我主张。山寨现象,实际上是用扰乱现有秩序的方式求得苟存,进而呼唤新秩序的建立乃至真正公平社会的出现。
10、当民间的需求表达渠道不够通畅,没有出口,或者出口太小了,当少数人把持、垄断民意出口时,当他们的思想、意见不能得到主流认可,自己就必然要选一些渠道。
11、“山寨”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实现自我创新
12、山寨现象源于对成功品牌的模仿,但这种模仿并不是简单的抄袭和模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山寨是一种非正统的、滑稽的模仿,是对品牌的反讽性的复制。模仿并不是坏事,任何一个文化创作都基于模仿,国内文化产业是在全球文化产业日趋成熟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属于后发的地域。要想后发制人、反败为胜,“山寨化”是不得不采取的方式之一。只有先借鉴模仿才能有更好的创造,因此可以说山寨现象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13、有学者预测,山寨现象无外两种发展态势,一种是从娱乐到搞笑再到消亡,这种山寨现象不过是披着一层华丽画皮的“垃圾”;另一种是走出仿造,走向创新,最终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这样的山寨现象才是前途光明的“民间智慧的文化之旅”。因此山寨现象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实现自我创新。
14、如今有关山寨现象的争论仍在继续,赞成山寨现象并不意味着假冒伪劣可以逃脱惩罚,反对山寨现象也不代表草根对主流话语的挑战会偃旗息鼓。目的不是为山寨现象作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要不断反思:从山寨现象的走红中可以学习些什么。
15、新事物往往在旧体系之中萌芽,而且旧体系的弊端往往是新事物的营养。正如湖南媒体人周东飞所说,从这场讨论中得到最大收获的,应该是山寨产品、山寨文化的竞争对手,以及经济秩序和社会、文化秩序的监管者。山寨的突然崛起,不是山寨本身具备了战无不胜的基因,或者民众转瞬之间改变了态度或立场。本质的原因,是经济、社会、文化的格局产生了某种变异和缝隙,内生的力量促成了山寨的崛起。从山寨现象中看到自身的问题,甚至不耻于学习山寨现象的某些创新之处,这是主流、精英、正统们面对山寨现象的应有态度。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消除山寨现象的负面影响,促成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完善,这也是山寨现象的最终意义和价值。
山寨文化会有什么危害吗
1、山寨文化主张的是简单快速的模仿复制,助长了懒惰和拿来主义,不利于独立思考。山寨文化衍生出来的山寨产品以极低的成本盗取别人的知识产权来快速地获取极大的利益。
使企业不思创新,只想用低成本去获取他人的创新成果,形成互相抄袭的不良商业风气,极端恶化企业的创新环境,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创新。
2、山寨文化漠视知识产权,不利于创新。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是对创新的鼓励和推动,而山寨文化本身就是对别人成功的产品或者创意的模仿甚至剽窃,这样一种不尊重知识产权甚至侵害知识产权的文化,山寨文化所带来的效益是建立在损害原创者创新效益之上的。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功利思想愈演愈烈,山寨文化的崛起更是助长了这种功利思想,社会浮躁之气大行其道,大众不愿脚踏实地的创新,一味想投机取巧,发大财,却不顾损害他人的利益。山寨文化正在加速我国原创力的脑枯萎和脑死亡。
从模仿到生产,这是一个简单的制造程序,在企业中可谓屡见不鲜,还一度被赋予了一个专属名词——山寨。在企业初创期,模仿可以让其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收益,规避一定的风险,但是从众多的失败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纯粹的模仿很难引领企业走向辉煌的未来。
山寨文化的出现的利与弊是什么
山寨文化是对相关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暴利行为的反抗。人所共知,几乎所有新兴行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和垄断行业,暴利思维已经积久成习。民众在一时无法从根本上从体制上改变暴利现状的情况下,采用“山寨”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何尝不是对行业暴利的反抗!这种反抗,持续日久之后,自然会成为暴利行业暴利行为的匡正力量。
“山寨风”的亲民路径撇开山寨机存在的种种问题不说,大众推崇“山寨”,绝对是有社会心理基础的。网民们说,在发达国家,每一个产品的诞生都是面对普通百姓的,而我们国家不是,它总是要经过富商大款、机关要员等阶层后才能流传到普通老百姓手中。“山寨风”打破了这条产品消费链条,在夸大社会阶层消费能力的同时,直接把貌似高端的产品送到了普通百姓手中。
山寨加上后缀文化之后,“山寨帮”就有了说话的底气,理直气壮起来。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换版、贴牌,俨然正版充斥市场,成为消费者的新宠。而一旦被冠以文化之后,盗版之风、侵权之风就更加堂而皇之。山寨文化是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经济的自由也就像被贴牌一样,变得一文不值了。
山寨品民间创造力正滑向违法“创新”曾是山寨精神初现时的关键词。有手机生产企业借山寨流行的机会,成功将自己“洗白”,走上了正规发展之路,这大概是为“山寨”开脱的唯一理由,可惜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大家蜂拥而上,所呈现出的贪婪和不择手段,已有触及法律利器边缘的趋势。
什么是山寨文化“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