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年级数学笔记整理)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以及一年级数学笔记整理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一年级数学学什么
一年级数学学以下:
1、认数:认识1-20以内的数。
2、算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认识位置:前、后、左、右、中间。
4、认识钟表。
5、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二、一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1、算数: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认识人民币。
3、分类与整理。
4、找规律。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加减法,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5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三连加和三连减.竖式计算,口算,珠心算。还有简单的奥数学习。这些在幼儿园都有学习,所以在上一年级的数字比较轻松。基本上都能考到100分。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学什么内容
掌握100以内的数数。
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形成及加减法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认识钟面,知道简单的时刻,如:几时、几时半等,认识人民币票面元、角、分。
掌握100以内的数数,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形成及加减法,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认识钟面,知道简单的时刻,如:几时、几时半等。扩展资料: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关联与互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绘制曲线图。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积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学习也是一样的,需要积累,从少变多。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一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第五单元
一、6—10的认识: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10各数来表示。数数时,从前往后数也就是从小往大数。
2、10以内数的顺序:
(1)从前往后数:0、1、2、3、4、5、6、7、8、9、10。
(2)从后往前数:10、9、8、7、6、5、4、3、2、1、0。
3、比较大小:按照数的顺序,后面的数总是比前面的数大。
4、序数含义:用来表示物体的次序,即第几个。
5、数的组成:一个数(0、1除外)可以由两个比它小的数组成。如:10由9和1组成。
记忆数的组成时,可由一组数想到调换位置的另一组。
二、6—10的加减法
1、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
2、一图四式:根据一副图的思考角度不同,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大括号”下面有问号是求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大括号”上面的一侧有问号是求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三、连加连减
1、连加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2、连减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数减去第三个数。
四、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或相加)。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11~20各数的认识)
1、计数器表示数的方法是摆小棒表示数的方法的简化和抽象:
计数器上的数的“十位”与“捆”对应,“个位”与“根”对应。这次抽象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位值概念。
2、认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3、在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活动中,认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以及数的组合。
(十几加(减)几的加减法)
1、用形象的积木,帮助学生认识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即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为加法,减少为减法。)
2、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都是先在个位上加或减,然后再与十位上相加或相减。
3、在计算中找规律,理解加法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位置,相加结果不变。减法中,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所得的差越小。
(9加几的进位加法)
1、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
2、理解凑十法的简便性。(把与9相加的另一加数分解成1和几,使9和1凑成10,再用10加上剩余的数,就是“9+?”的凑十法。
3、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习。
(8加几的进位加法)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9+?”的经验探索“8+?”的计算方法。
第一种方法:把8凑10,分解另一个加数。
第二种方法:把8分解,将另一个加数凑成10。
2、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3、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一))
1、学会“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
2、让学生探索并学会“十几减八”的退位减法及相关数学问题。
3、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第一种方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9或8,从十位退一在个位加十再减。
第二种方法:将十几分解10和几,用10减9或8,再用结果加上分得的另一个数。
第三种方法:逆向思维,做减法想加法,9(8)加几等于十几,十几减9(8)就等于几。
第四种方法:十几减9可以想成用个位数加1。(十几减9就用几加1)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要求每一位学生全部掌握,但是要求学生明确退位减法的算理。
(十几减内的退位减法(二))
1、正确计算十几减7、减6等数的减法。(减5、4、3、2等数的减法在教学实际情况中进行穿插安排。)
2、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解决问题)
1、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使学生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4、多角度的认识一个数,建立数感。
针对练习:
8+1=0+10=12+7=17+7=
7-10=3-13=19-15=17+11=
4+6=14+2=1+15=18-19=
17+15=9-16=0+19=15+8=
5+6=8+11=3+14=14+2=
8+10=15+18=8+11=15+4=
1-8=0+7=15+17=17-1=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法知识点
【加减法(一)】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相关文章: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学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的期末重点整理
★一年级上册数学概念公式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知识总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
★一年级数学上册前三单元的知识点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年级数学上册后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需要哪些教具
教具应该具备:
实物:小棒、各种形状卡纸(三角形、圆、正方形、五角星……),根据教材用的大小、多少、上中下、前后左右等……的实物、图形卡片。
所媒体:一套与教材配套的课件,数数歌,创设情景用的动画、mp3儿歌。
量具:三角板一副、1米直尺一把、天平一台。
一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有充足的教具,并合理使用,通过形象的演示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多与少、大与小、轻与重、方位……概念。
“人教版”一般是就教科书意义而言的,是相对于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而言的。如长春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称为“长春版”、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称为“粤教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称为“沪教版”。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年级数学笔记整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