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披甲人(流放宁古塔是现今什么地方)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宁古塔披甲人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宁古塔披甲人以及流放宁古塔是现今什么地方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清朝宁古塔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说到清朝的时候我们有经常听说过这样那样的事情,那就是经常有人被送到了什么宁古塔这个地方,那么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而且也把这些犯错的人送给宁古塔的披甲人为奴,那么这个披甲人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这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犯有重罪的人及其家人,被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句话中主要有两个名词,弄清楚就全明白了。
是清朝的边疆重镇,在今天的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曾经与盛京齐名,清朝在此地设有宁古塔将军一职。
宁古塔地处东北,自然条件恶劣,所以是流放囚犯的主要目的地,曾有人形容宁古塔之地为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地位低于军人,高于奴隶,主要来源是,大清前期投降清朝的其他部族,作用是帮助大清王朝镇守边疆,所以披甲人一般世代居住在边疆。
为了稳定边疆,清朝通常会将一些犯了重罪的人及其家属,发配给披甲人为奴,由于披甲人的地位本来就比较低,所以披甲人的奴隶命运更为凄惨。
由于宁古塔自然条件恶劣,再加上给披甲人为奴,命运更凄惨,所以很多人宁肯死,也不愿去宁古塔。
孤客生历史问答达人04-2723:27503赞踩宁古塔这个地名在清朝有着令人胆颤的含义,那是一个还没有工业开垦土地的年代,在国家的边缘地带还有着众多蛇兽横行、瘴气横生的蛮荒禁地等待着人们的探索,宁古塔的位置主要包括现在黑龙江的一部分以及俄罗斯到海参崴一带的一大块领地,幅员辽阔难以丈量。
在清朝入关之前,这里只有少部分的女真人土著在此活动,他们主要依靠采集人参,射杀水貂、水獭获得毛皮与中原王朝交易,靠着渔猎为生。
在清朝入关之后,因为北面俄国的势力逐渐膨胀,为了抵御俄国的侵略,清朝皇帝开始逐渐将这里打造成了边防重镇,将很多在中原内收编的降兵降将发配往了宁古塔,将他们驻扎在了这里,为清朝守起了边疆,抵挡起了俄国人的入侵。
这些从中原发配而去的降兵降将就被称之为了披甲人,披甲人除了分布在宁古塔之外,发配到全国的各地的汉人降兵降将也被清朝称之为了披甲人。
可以说披甲人就是清朝驻扎镇守在清俄边境的边防士兵,但是他们的性质有点像民兵,他们没有战事的时候就靠开垦土地养家糊口,有了战事就会拿上武器披上盔甲去作战,一旦被发配到了这里,子子孙孙后代都不得离开,只能在这里扎根散叶,为这里增丁添口,除非有特殊的赦免才能离开。
披甲人并不是宁古塔的统治者,他们位居在宁古塔地位的中层,在他们的上面是满清的女真人,这些女真人是满清旗人,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清朝就是依靠着这些旗人担任宁古塔的将领,控制着这些汉人降兵降将的。
因为后来兵事的减少,清朝获得披甲人的渠道变少了,所以他们只能通过在宁古塔当地重新编练士兵担任披甲人。
为了填充宁古塔的人口,清朝会将很多犯了重刑的犯人发配到宁古塔,对于当时的很多犯人来说,发配到宁古塔一点都不亚于死刑,因为这一路上路途遥远,只能靠步行,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折磨。
而且这一路上山林茂密,虎狼横行,在当时东北的大地上随处可见凶猛的东北虎,稍有不慎就会被突然窜出的东北虎以及野狼咬死。
但能活着总比死了好,所以很多人只能安心的认命,乖乖来到了宁古塔。
第一种是不为奴的,他们中有很多是因为科举作弊以及各种文字狱等文事获罪的,因为是文人的原因,所以给他们留有了一定的地位,在来到宁古塔之后能成为这里的居民,可以在这里世世代代的生活下去。
另一种就是给披甲人做奴隶的,披甲人辛辛苦苦的为清朝守着边疆,难免是有脾气的,为了安抚披甲人们的脾气,清朝就会将一些案情卑劣的犯人发配给他们当奴隶,伺候他们,这就是给披甲人为奴的犯人。
这是个时候可能大家就会问了,是不是宁古塔这个地方有着一座耸天立地、怪异非常的巨塔啊?要不然为什么会叫做宁古塔呢?
实际上宁古塔根本就没有塔,这里一片蛮荒,宁古塔这个名字的由来实际上是满语汉化翻译的叫法,在满清的传说中,他们的六个祖先是发源于此的,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他们就将这里称之为了六个,六翻译成汉语就是宁古,个翻译成汉语就是塔,这就是宁古塔叫法的由来。
所以说清朝宁古塔的披甲人就是为清朝驻守边疆的汉人民兵,明朝不少的士兵在被俘虏后就有一部分人被发配到了这里,他们成为了这里的永久居民,成为了这里的一部分,他们并没有因为民族的原因被此处的旗人所轻视,他们受到了当地土著的欢迎,也为开垦宁古塔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清朝,宁古塔除了是蛮荒苦寒的象征之外,因为这里的民风淳厚,还是民风朴素的象征。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不得入关”_,这句话合理吗
我们常常在一些影视剧和一些历史小说中发现这句话。只知道是罪犯被流放了,而且流放的地方一个不大好生存,差不多是九死一生了。
我们首先要了解宁古塔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让罪犯们闻风丧胆?
宁古塔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处地名,位于现黑龙江宁安市,不过现在是一座城市,百年前却是关外的一片广阔地域,也算是清朝满族的故乡。而“关”八九不离十应该是指山海关。
其实古代人们害怕宁古塔无非三个原因:
地处偏远,古人一般就恐惧关外,更何况这都差不多地处边境了,路途实在是一般人吃不消啊,凭古代能够交通速度,你个犯人总不能要求来个马车吧,做什么梦呢!路还不行,遇到个山贼又得玩完。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3.当地社会环境复杂,宁古塔生存的不仅仅是有各地降人:“披甲人”,更有社会的最低端,刀尖舔血之人,不在少数,保不准有什么杀人狂魔。
但我不认同自然是有例子的,进入宁古塔,不代表就是死路一条,例如说杨越夫妻二人一同在宁古塔,开个小店,买卖绍兴小食,宁古塔有几人尝过杨越家乡绍兴之美食,生意自然是红火的不得了。
人顽强的生存信念足够支持在任何环境下生存,你看看人家苏轼,被流放的海南去了,他当时可是年过古稀,还偷偷摸摸写信跟儿子说海南可是人间天堂,海鲜好吃的不得了。
所以说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不得入关言过了。
清朝犯人发住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是什么意思
变卖给披甲人为奴意思就是把这些罪臣的下人卖给这些军人,将领(也许在当时情况会更恶劣)为奴。
是清代最著名的流放地之一。清代的流放,或称“谪戍”,或称“发谴”,或称“充军”,虽然略有差异,其实质却都是把犯罪的人或其全家送往边疆地区给旗人官兵或非旗人官兵(也就是所谓的“披甲人”)作奴婢。
发配的地方,主要是东北和新疆。
《清史稿·刑法志》“又有发遣名目,初第发尚阳堡、宁古塔,或乌喇地方安插,后并发齐齐哈尔、黑龙江、三姓、喀尔喀、科布多,或各省驻防为奴。乾隆年间,新疆开辟,例又有发往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各回城,分别为奴种地者。咸、同之际,新疆道梗,又复改发内地充军。”
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1、死刑。明、清两朝在法律上恢复了枭首示众之刑,并且范围逐步扩大。此外,明清时期的死刑执行方面还有一些更加残酷的方式,如“剥皮实草”、“灭十族”、戮尸等。清朝针对死刑还有一个独特的制度,即斩立决和监候制度。
2、充军刑。“充军”创制于明代,但是不以充军为本罪。清朝的充军则作为流罪的加重刑,并以充军为本罪。而且充军的条目也较明代增加。
3、发遣刑,这是一种比充军重的刑罚。明代时只限军官和军人,永不得回原籍。清时则包括犯徒罪以上的文武官员,还可以有机会放还。
4、枷号,是明朝首创的耻辱刑。在明代还变成一种致命的酷刑。清时对一些伦理性和风化犯罪,用此法。
明代还有庭杖制度。指在殿庭前对违抗皇命的大臣直接施以杖刑的法外刑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刑罚-明清
宁古塔披甲人为奴是什么意思
1、宁古塔披甲人为奴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也就是流刑,把犯人遣送到边远地区服劳役。
2、所谓披甲,就是穿着战甲的人,实际上是指当兵的,在清代一般指八旗军“骁骑营”中的“马甲”这种兵,有时候也叫他们披甲人,实际上就是马军。把犯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换句话说,是把犯人发配到宁古塔将军旗下的骁骑营那里,给马甲这种边军做奴隶。
3、我们知道清朝是女真人建立的,也就是后来的满族,只不过改了名字了。满族兴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也就是长白山和黑龙江。其实说真的在古代这个时候是很偏远的地方也是很荒凉的。人口非常的稀少,气候恶劣。但是又不能说没有人在那,所以清朝也就不断的流放人在那边,首先流放的人有罪,所以地位不高,不会危及当地人的地位。
4、所以清朝才会首选把人流放在这。而宁古塔的披甲人看名字就知道是披着铠甲的人,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是当兵的。不过披甲人和清朝的八旗兵不一样,他们不是专业当兵的。和八旗兵早期的制度差不多。平常都是百姓,战争的时候是兵。平时也就是种地、打猎为主。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