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思维飞旭

齐大非偶成语典故(齐大非偶怎么解释)

齐大非偶成语典故(齐大非偶怎么解释)

“齐大非偶”有什么历史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古代非常讲究门当户对,比如农户的儿子和农户的女儿,在他们看来是非常般配的一对,天造地设的一双。成语“齐大非偶”有什么历史典故?它出自于先秦时期左丘明的《左传·桓公六年》,这个成语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它的意思是齐国非常强大,不是我能配得上的配偶。这个成语的意思与“门高非偶”的意思差不多。

《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齐僖公有个女儿叫文姜,是一个绝色美女。他见郑国的太子忽一表人才、仪表堂堂,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太子忽推辞了这门亲事。齐僖公问他为什么,太子忽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伴侣,而齐国非常强大,不是我的配偶。”这明明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可以坐拥美人和江山,何乐而不为,太子忽却拒绝了。

放在我们今天来说,太子忽就是一个铁憨憨呀,与齐国联姻对双方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事情。后来,犬戎进攻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救,太子忽帮齐国击败了敌人。齐僖公又想将自己宗室里的女儿嫁给他。太子忽又拒绝了,这次给的理由是:“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

门当户对,一直到今天仍然被一些人奉为圭高。不能说,它是完全错的,它也有一定的道理。男女双方家庭环境差不多,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可以聊,也有比较接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这些,两个人会更加契合。但真的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就不幸福了吗?那也说不定。

齐大非偶典故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齐大非偶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齐大非偶

【拼音】:qí dà fēiǒu

【简拼】:qdfo

【解释】: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示例】:陆徉为不知,以~,再以年貌悬殊,故意峻拒。《扫迷帚》第七回

【近义词】:齐大非耦

【语法】:作谓语、宾语;表示不敢高攀的谦词

齐大非偶成语接龙

【顺接】:偶一为之偶变投隙偶影独游偶烛施明偶然事件偶语弃市

【顺接】:卜数只偶流落不偶落魄不偶迷途失偶齐大非偶数奇不偶无独有偶邂逅不偶

【逆接】:参差不齐舛错不齐错落不齐大时不齐地丑德齐斗重山齐福与天齐积甲山齐

【逆接】:齐世庸人齐东野语齐云战舰齐云落星齐人攫金齐傅楚咻齐名并价齐后破环

齐大非偶典故

典出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春秋时代,齐僖公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郑国的太子忽。太子忽推辞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偶,齐国是个大国,不是我的配偶。

后来北戎部落入侵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援,太子忽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齐僖公又提起这件事,太子忽坚决推辞。

别人问他,他说:“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今天奉了父王之命来解救齐国之难,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换取自己的婚姻?郑国百姓会怎么说我!”就辞别而去。

后作谓语、宾语;表示不敢高攀的谦词。

齐大非偶的典故

齐大非偶的典故:

春秋时候,齐国国君齐僖公有个小女儿,名叫文姜,虽然生得美丽,但由于过分娇惯,行为放荡。文姜到了婚配的年龄,齐僖公准备把文姜许配给郑国的太子姬忽,就派使者去郑国说亲。

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而且两国关系一向很好,如今齐僖公又主动上门求婚,将来一旦郑国有事,也可以得到齐国的帮助。

因此,郑庄公满心欢喜地准备同意这门亲事。可是,当庄公把这件事告诉太子时,姬忽却不同意这门亲事。人们都不解地问其原因,姬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与自己相匹配的配偶。

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这样的婚配是不相称的。《诗经》上说:要得到幸福,只能靠自己。我自己要有幸福,也只能靠自己,依赖大国怎么能得到呢。”

郑庄公觉得姬忽的话讲得在理,也很有志气,就同意辞去了这门婚事。

出处:齐大非偶(拼音:qí dà fēiǒu)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

寓意:“齐大非偶”的原义是春秋时,齐是大国,郑为小国,所以两国的人联姻不相匹配;后来辞婚者常用“齐大非偶”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宾语。

本文来源网络